消费拉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济学上,常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共十七大之前,中央提出“投资、出口”,十七大之后,则提出“消费、投资、出口”。201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三驾马车”出场顺序的不同,折射出中央高层对经济发展思路的微调。当前,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出口形势并不乐观。而政府投资中的大部分都投向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铁路、公路都要建几千公里,这固然能给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增长,但“铁公基”的投资成本大、周期长、见效慢,更主要的是靠基建拉动经济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还会有很大的“后遗症”。这样一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力自然落到了消费上。

近些年来,“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比例大致为:投资占50%、出口占40%、消费仅占10%。投资一直占据着“三驾马车”的主导地位。《财经》杂志刊登的《中国是发达国家了吗?》一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具有显著的发展中国家特点”“要素投人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并没有改变,甚至在加强"。不过,资料显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的具体统计口径,但与过去相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放缓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投资效率不高、出口受制于人的大环境下,政府有意提振消费,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但一下子转化成消费型社会,似乎许多人还不能适应,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转型期和过渡期。因为人们短期内可支配收人难以明显提高,面对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子女上学、子女就业、房价上涨等压力,普通老百姓心中缺乏安全感,即使有一点收人盈余,也会选择存在银行里,宁愿省吃俭用也舍不得当“月光族”,尽管钱存在银行会面临贬值的风险。这一点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

资料显示,美国人有1/3的时间、1/3的收人、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花别人的钱,而中国人是花过去的钱、花自己的钱。许多“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和社会精英们,除了在国内高档场所消费外,大多会出国定居、旅游、购房、购物,将大量的资金消费在了国外市场。日本旅游观光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了1537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956亿元,占赴日游客消费总额的34.1%。而同期日本赴华旅行的游客数量排第四位,占了6.2%,消费总额更是低得可怜,很多日本人来中国旅行都是以参观为主,很少购物,因此消费并不高。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8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中国游客赴巴西的人均消费达到7.2万元。一批批游客在海外疯狂购物,证明了国内民众有着很强的购买力,虽然只是一小部分群体。必须指出的是,在国外购物或“海淘”不仅对国内消费没有半点拉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内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中美贸易战持续之际,中国消费者在年中“618购物节”期间购买了更多的国货。这是一个可喜的消息。这样的需求将有助于中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向国内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以对抗出口下滑和经济减速,同时推动打造本土品牌、产品和服务,从而减少对西方进口的依赖。